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生命教育校本化教育路径
——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为例
摘要:跨学科融合是一种新型的基础教学方式,在开放式的课堂中学生能体验到不同学科的魅力;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珍惜生命的。两者的结合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与生活,增加学习动力,培养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学生。
关键词:学科融合;生命教育;
随着2022版生物课程标准的颁布,跨学科教学是生物新课程内容的九大版块之一,但是跨学科教学有很高的专业学科要求,并不是适合所有的章节教学。生命教育也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融合是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为一体。学科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促进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追求不断打破学科边界的活动。所以让学生在学科融合之中感受到生命教育是一线教师可以探索的教育新方向。
从最近几年来诺贝尔奖的自然学科类(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的获奖情况看,有些获奖比例一直在呈上升趋势,那就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成果。从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最初是不分科的,都是以哲学的形态出现的,后来才出现了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等分类的学科,随着人类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多种学科领域的研究又开始大量的出现了,特别是自然学科方面的研究,正应了中国的老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哲学思想。
在我们的课堂上就是以本学科素养为主把其他各学科素养穿插在一起,完成课堂教学活动。所以,做为基础教育的初中阶段,各个学科教育的渗透融合是基础教育的必然趋势,在初中阶段的所有学科中,不仅是限于自然学科(物理、化学、生物)之间的学科融合,而是指出现在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的内容。以此课内容为例浅谈学科间融合的路径所在。
学科知识是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这其中包含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的主要内容。在实际育教学的很多课程中,都会发现有其他学科知识的无声渗透,用心去思考,去备课都会找到融合的切入点。去挖掘这些点,加强学科之间的纵横联系,既可以巩固本学科的知识,又可以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最终是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1.与美术教育融合发现生命的美丽
美,无处不在。在生物学的课堂上融合美术教育,学生既得到生物学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提升美术的鉴赏能力。在“寻找纸蝴蝶”版块中是这么运用,课前布置前置作业(1)画一画“发挥想象力,画出心中最美的蝴蝶”(2)选一选“小组中最美蝴蝶”和“小组中的人气蝴蝶”,在课堂活动结束之后再议一议“小组中最形象蝴蝶”。通过此活动学生们知道了蝴蝶的颜色、形态与周围环境相似,才能更好的生存和繁衍的生物学知识,也练习了一定的绘画技巧,锻炼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同时,教师选择的画布画纸是优美的、贴近自然的,这也是在无声的向学生们传达一种美,一种生物的自然美。之后在“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版块中,挑选的大量实例图片、录像等,更是教师在向学生传递美术鉴赏力的一种教育的融合。学生能够获得美的感受,那么对于生命的理解就更进一步。
2.与语文教育融合感悟生命的魅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古诗词是语文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生物学科中运用古诗词,因其短小简洁适于学生记忆,以增强语文素养,因其包含内容丰富,适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因其朗朗上口,适于传唱流传。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导入部分,可以用宋朝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在“寻找纸蝴蝶”版块中可以再次应用此诗深入分析。在“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版块中分析睡莲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时候,可以用小古文《荷》中的句子“荷梗直立。荷叶圆形。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加深认识到水生植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在讲述昆虫蟋蟀对环境适应的时候用《诗经》里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词句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寥寥数语,道不尽生命结构的精巧,说不完物竞天择的法则,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热爱和珍惜生命。
3.与数学教育融合张扬生命的极限
数学,是开展现代科学进行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也在生物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融合数学教育,传递给学生数学学科在表达上的准确、严谨和简洁之美,在思维上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在形式上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在“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中课本上描写到北极熊有厚厚的皮下脂肪,可以最大的保护体内热量不散失。让那么这皮下脂肪到底有多厚呢!可以给告诉学生有5——7厘米厚,这么厚实的皮下脂肪使北极熊在北极冰天雪地的环境中也能悠然生活。讲到猎豹的快速的奔跑速度有助于捕捉猎物,那么猎豹的在捕捉猎物时候的速度有多快呢,可以告诉学生,通常能够达到每小时100公里,这样的速度可以和告诉公路上行使的汽车速度媲美。讲到竹节虫拟态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学生,竹节虫的身长一般是3—64厘米,这样长长短短的竹节虫组合起来,还真的难以被天敌发现啊!数据,直白、形象、生动的展示了生物对环境的在形态结构和生理行为上的各种现象,让学生更加理解了适应环境对于生物生存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不管是北极熊厚厚的脂肪层、猎豹极限的奔跑速度,还是竹节虫的身长无不告诉学生,生命的极限在不断认识、不断扩张和在不断改写,生命的意义之一就是创造新的奇迹。
4.与德育教育融合体现生命的多样化
德育教育虽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德育教育无处不在,每一门学科都有德育教育的因素,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之一是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可以设计辩一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明白保护好生态环境能让生物的个体生命延续,让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延续,是自然馈赠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总之,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植入生命教育在融合课堂上,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较强的学生,又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让生命之花更加灿烂光华。
参考文献
[1]张玉钊.运用三大策略 落实学科融合[J].四川教育•理论版,2021.02-03B:58
[2]]张占南.浅谈生物学科与物理、化学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J].教学与研究,20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