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并且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组织实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探索主题、项目、任务等内容组织方式。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方案颁布后,跨学科主题学习引发了教师们的普遍关注,大家各抒己见,对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什么要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在课程实践中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夏雪梅的新作《跨学科学习:一种基于学科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一书,聚焦老师们关切的这些热点问题,不仅对老师们的困惑给予一一解答,还为老师们提供了五个非常典型的实施案例,让大家在沉浸式的学习中更加深刻地体悟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精髓,学会从自身的学科出发,设计并开展高质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落实课改要求的具体举措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立足世界教育改革前沿,描绘了中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育人蓝图,改革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跳出学科知识罗列的窠臼,按照学生学习逻辑组织呈现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三是突出实践育人,强化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开展跨学科实践,让认识基于实践、通过实践得到提升,克服认识与实践“两张皮”现象。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落实上述三个改革要求的具体举措。
首先,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教师和学生将10%的学习内容拿出来,围绕两个学科、多个学科之间相互关联的话题开展学习和研究。这样的学习和学科学习有很大的区别,引领学习走向深入的,往往不是某一具体学科中的概念或规律,而是超越学科之上的大概念,这个大概念通常与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密切的关联。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其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引发,往往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感悟和体验有关,与学生在将学科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时产生的不适或困惑有关。教师需要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建构学习过程,探索问题的解决所要依循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努力将这些知识加以统整,从大概念的视角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并通过具体的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各学科知识是如何通过有机整合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的。这样的教学逻辑与传统的学科逻辑有明显的不同,遵循的是学生的学习逻辑。
再次,知识有两种类型,直接经验的知识与间接经验的知识。书本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间接经验的知识,学生往往是通过记忆的方式来获得这些知识的。单纯的记忆在大脑中所能产生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比较简单,如果不能反复重现和强化,一段时间之后这些神经元的连接慢慢就淡化甚至消失了。一些重要的知识之所以强调学生要通过实验探究、实地走访、动手制作……等各种亲身实践的方式来学习,就是希望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各种感官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让大脑中各个不同的部位都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之中,形成更加丰富的神经元连接回路,让知识能够更加有效地得到保持并方便提取。跨学科主题活动,不是为了“点缀”课程而设,核心是要通过这样的主题学习活动,突出实践育人,强调知行合一,让学生在更加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关键能力、涵养必备品格,让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到有效落实。
跨学科学习的几个特征
有一所学校,开设了有关“水”的主题课程。为了给学生创设更为广阔的思考视角,在实施这一主题课程时,学校动员相关学科的教师参与其中。语文、英语教师介绍与水有关的诗词、文化;数学老师设计与水有关的统计和计算问题,科学教师介绍水的三态变化,水对于生物体的巨大作用,水在地球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这样的课程学习,是否属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跨学科学习》一书中,作者以“蝴蝶”、“蝉”和“熊”三个案例,向读者描述了三种类型的主题学习活动,可以用水果蔬菜的不同组织方式加以类比:一是拼盘式的学习,将不同的水果拼装在一个盘子里,相互之间没有关系;二是多学科的学习,利用现有的水果在盘子里构成一幅新的画面,虽然各种水果依然是相对独立的,但在吃水果的过程中,人们体会到的画面是独特的;三是混合的果汁,给予特定的目的和一定的比例选取相关的水果,通过打碎之后的重新组织,形成一种新的产品。
在作者看来,拼盘式的主题学习,看上去涉及到不同的学科,但大家各说各话,尚不属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多学科的学习,有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蕴,在刚开始实践跨学科学习的时,可以作为探索的起点。混合式的、经由实践产生新的见解、创造新的产品等的学习,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显现标志,也是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应该着力探索的。
作者给跨学科主题学习做了如下的界定:“是学生综合两个或以上学科的知识、能力或思维,通过一定的载体(如主题、现象、问题、产品等)形成整合性的跨学科理解的过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具有真实的学习目的。要么是解决问题,要么是形成产品,要么是创生新的知识。此前曾向大家介绍过美国的“东敲西打”学校,这个学校把孩子们组织起来,让他们去做一艘船可以在水面上行走,做一个树屋可让自己在里面休息,做一个木质的自行车可以骑着走……所有这些产品都需要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都有非常真实的目标。
第二,学习的载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助于带动两个以上学科知识的整合。既能促进对相关学科具体知识的深入理解,又能帮助学生跳出具体学科的知识,产生深度的、创造性的融合。
第三,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模式与学科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因为问题的不确定性、复杂性,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不可能套用学科那些现成的公式或规律,多采取探究式的研究方法,也经常能获得超越学科的创造性见解。
第四,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所获得的理解超越了学科的范畴,是在理解主题、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创造产品的过程中凝结成的新理解,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知性成熟。
跨学科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如何在“双新”课改中有效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作者在书中给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框架。
从真实的情景出发,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关照到学生。尽管跨学科学习的可以由教师来引发,但可能存在着教师关注的话题和学生的兴趣点往往不在一个频道上的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身边、从自己的学科学习中发现具有真实性的、能够开展跨学科学习的问题。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成为大家共同学习的主题,自己在学习上也会更加投入。
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目标的设定非常重要。目标在整合主题学习活动中发挥着主宰的作用,它既是学习活动设计的起点,也是衡量学习活动是否沿着正确轨道运行的判断依据,同时也是检验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标准。在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时,要注意把握统领跨学习学习的大概念,同时兼顾学科所涉及的核心概念。作者由简单到复杂,给读者设计了三个层级的目标,分别是指向跨学科学习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的知识型目标;突出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的实践型目标;整合学科概念和跨学科概念,同时又重视实践活动的具有整合特征的概念型目标。从上述的目标分层不难看出,比较简单的跨学科学习,可能仅仅通过整合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传统的纸笔作业就可以实现,但那些复杂的跨学科学习,通常会凭借项目化学习、综合实践探究等学习活动来加以落实。
跨学科学习可以采取不同的载体开展,比如主题、问题、项目等,所选取的载体不同,学习任务的设计也有所不同。作者在书中做了详细的介绍,比如说以问题为载体,学习任务的设计就需要体现问题解决的逻辑;以项目或成果为载体,学习任务的设计就需要体现以始为终的逻辑,等等。在设计载体和学习任务时,应同时兼顾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在跨学习学习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既然跨学科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那么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针对这一问题,作者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跨学科学习学科之间主要有主从型、并重型两大类型的关系,这两者还可以继续细分,分成两到三种更为具体的类型,书中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和案例呈现,相信读了这些文字,老师们的诸多困惑都能得到回答。
跨学科学习的命题与评价
跨学科主题学习,经常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种类型的学习,能否设计相关的作业给学生练习,让学生既有真实问题的实践性探究,又有针对作业的理性思考?能否命制相关的试题,通过考试来判断学生在跨学科理解方面的水平呢?
本书的作者为此专门设立一个章节,对此进行分析和讨论。命题和评价是和最初的学习任务设计密切相关的,上述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框架,同时也是命题和评价是所要依循的基本框架。现有的学科学习评价多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评价的目标往往小于教学的目标,仅仅聚焦于那些能测量、能在较短时间里完成的测量内容。跨学科学习的评价并不排斥纸笔性测量,但更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尽最大可能关照到学生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这样的表现性评价本身就很值得探究和实践。
作者从跨学科学习三个层面目标的视角,借助具体的案例,对如何开展命题,如何实施评价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还给出了不少可以借鉴的评价量规。相信读者阅读了这一部分内容之后,会产生迫不及待地去实践的欲望的。我原本是想从书中摘录几个案例和大家一道分享的,但考虑到这样一来这篇小文的篇幅太长,还是放弃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去读作者的原著。
作业和试题的研制,是当前整个基础教育系统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即便是常态的学科作业,我们在其中所投入的精力都很有限,跨学科的命题更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反过来想,如果我们能够跨学科学习的试题命制和评价工作搞明白了,常态的学科作业和评价,不就更容易获得突破吗?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除了相关的章节都有丰富的案例给作者反思和体验外,书中还有五章,分别例举了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等学科出发引生的五个完整的跨学科学习案例,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滋养,明晰如何基于自己的学科来设计跨学科学习,洞悉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和着力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