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项目化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文献综述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笔者对国内外“项目化学习”及“单元作业”研究现状作出以下分析:
一、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项目式学习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Legutke & Thomas(1991)在《Process and Experience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Applied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Study Series)一书中详细论述了项目式学习的价值,对其进行了明确的概念界定,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94年,Krajcik等学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他们认为项目式学习能够将课堂转变为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在合作中学习。2008年,《项目学习教师指南》这本书由美国的巴克教育研究所发布,将项目式学习与课程标准相结合。随后,项目式学习被广泛应用于语言课堂教学中。此外,国外学者也对项目式学习的成效进行了广泛研究。众多研究证实,项目式学习是一种适用于外语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Jaleni auskieno, 2016)。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情境之中,不仅习得语言,还能吸收文化知识,培养学习技能,例如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等。这些研究不仅促进了项目式学习在语言课堂中的应用,而且对国内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前人基础上将项目式学习应用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并证实了其可行性和必要性。2012年,张明芳通过研究证实了项目学习可以从“达到目标”和“体验兴奋感”两个维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2019年,谢婷婷结合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的Project 板块应用项目式学习,认为项目式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拓展。2020年,蒋玉中运用教学实例来展示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过程,认为项目式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产出、增强其思维品质,并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发展。2021年,万姝认为项目式学习的应用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于主题意义的理解,从而达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总的来说,国内的“项目化学习”研究晚于国外的“项目化学习”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虽多,但不全面,较少探讨项目化学习在学科中的具体运用,且未能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完整、具有英语学科特色的研究体系。
二、 基于“单元作业设计”的研究现状
尽管国外直接针对“单元作业”的研究不多,但一些先进的理论为国内单元作业的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98年,Wiggins和McTighe提出了逆向设计教学法,将学习目标置于首位,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为教师设计单元课程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进入20世纪80年代,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催生了三元教学与评估模型,促使作业设计也开始关注学生的多方面成长。在美国,“小课题作业”与“单元作业”具有相似之处,学生有时会被指派长期或小型主题作业,要求他们协作探究一个主题。新加坡的“小组专题作业”也表现出相似性,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分配相应的主题作业。这些研究揭示了国外学者已经认识到系统规划作业任务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国内关于“单元作业”的研究自2017年起逐渐增多,2018年文献数量显著增长。2016年,林崇德在其研究中提出全面发展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感、实践与创新、文化传承和科学精神,这对教师设计单元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21年,王月芬在其研究中强调,教师需要将单元作业的不同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以加强同一单元内不同课时作业的结构连贯性和递进性,并帮助教师系统地思考单元的整体学习目标。2022年,张丽总结了在双减背景下设计单元作业的三大优势:(1)为教师提供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策略;(2)提升了作业的个性化和学生的参与度;(3)有助于实现单元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单元作业设计”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结合国内的教育实际,探索出更适合中国学生的单元作业设计模式,并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推动该模式的应用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