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语文教研组计划

作者: 时间:2024-03-05 点击数: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的制定,以二十大报告中教育政策为导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依据本学期教研室坚持“问题导学 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和“橙香优+”的顶层设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我们语文教研组每个语文教师的素养,从而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二、工作思路和目标

本学期教研组工作将按照学校教研室的工作安排,开拓性地开展工作;通过教学评一体化教研,提高教师理论学习、教学研讨交流、依托学生活动,结合校情、学情,营造良好的语文教研氛围,着力提高每一位语文教师教研水平,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对待每一次教研活动,提倡人人重视,互帮互助,深入开展,并做到有目标,有准备,重过程,有收获,最终实现高质量提升。

三、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

(一)持续更新教师理念

1.细读标准明方向。

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在啃读中理解课标中的一些关键概念,逻辑关系。通过分享反思等活动,让老师们思维相互碰撞,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2.专业阅读提能力。

专业的书籍,专业的指导,能够更加快捷地帮助自己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尤其是在阅读中掌握渐渐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逻辑,教学时有法可依,教学难题迎刃而解。专业书籍有:《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 落实核心素养》等,语文教学杂志:《语文教学通讯》等,在读中收获理念和方法,指导实践。

3.参加培训学贯通

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在培训时联系自己的课堂,关联出现的相同问题,寻找更加有效的解决策略。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开拓视野,借鉴经验,加快自身发展。

(二)着重加大研讨力度

教研是一所学校教师成长的生命线,也是一所学校的立身之本。本学期我们语文组将会加大教研力度,真正地有实效,为老师营造良好的语文教研氛围,提供一个共学共研共成长的平台。主要学习理解新课标中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梳理各单元知识点,践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利用同题异构的听课评课分析,充分研讨,交流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和路径,为提升学生的学业质量提升夯实基础。

(三)用心加强课堂实效

实施高效教学,抓实“备课、上课、检测、作业”进行闭环教学。

1、创新集体备课,突出一个“透”字。在教研活动中以年级为单位细细研读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文本、课后题,并研讨三者之间的关联,创设真实的大单元教学情境,根据课标要求设定任务群,设计简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事中掌握语文必备的知识要素,语文能力,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2、追求真实课堂,突出一个“活”字。要创建自主学习、合作研讨、共同交流的课堂模式,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可以利用课前预习单、课中导学单、课后作业单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流程,让学习真实发生。这一项考验教师能力,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素养,阅读专业书籍为前提,厘清备课思路,才能有活的课堂。

3、紧抓堂堂训练,突出一个“精”字。在“双减”之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训练内容要进行精选,而且每堂课都要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从而根据学情调整教学计划,把重点、难点在第一次新内容的学习中解决,不留尾巴,不拖后腿。当然重点要关注学困生的教学,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给学困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在获得成就感的基础上,激发兴趣,保证课堂的时效性。

4、作业应批尽改,突出一个“效”字。作业是学生课堂效果的反馈,重在及时性。教师要进行实效性创新作业,坚持“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如果时间紧迫,还可以采用学生互助批改措施,优秀作业展示措施等形式,保证作业的及时纠错与订正。

(四)坚定落实学业评价

学业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的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种反馈形式,主要以过程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为主,在评价中发现教学问题,改进教学;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情思考改变的具体策略,教学相长,提升学生素养。

四、具体工作安排

活动周次

活动主题

活动内容

活动形式

备注

3

组织学习,明确目标

下达组长会议内容

组长主讲,教师讨论


5

问题导学课堂展示

骨干老师展示课

观课、磨课


7

新职业,新起点

青年教师座谈会

座谈


9

问题导学课堂

人人公开课

观课、磨课


11

细化期中考前工作

商量进度、精炼的内容

分组商讨


13

问题导学课堂

人人公开课

观课、磨课


15

问题导学课堂

人人公开课

观课、磨课


17

细化期末考前工作

商量进度、精炼的内容

分组商讨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第二中学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5991-1 号